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经常会被外地的朋友问到:你们大同有啥好玩的?这个时候,大同人的自豪感就会随着滔滔不绝的叙述顷刻释放。
大同,中国第九大古都的厚重历史,云冈石窟叹为观止的石刻艺术和文化价值,北岳恒山巍峨壮观,华严寺保存完好的辽塑和壁画,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绵延塞上的古堡长城,以及随时随地可以品尝到的美食……
这是你知道的大同!
你不知道的大同,还是北魏丝绸之路的起点,虽然被很多学者所忽略,但大量的史料与实物诉说着古都曾经的辉煌,她以“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而光耀神州,以独特的文化气质傲立于城市之林。
你不知道的大同,还是国家级园林城市,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夏都,气洁风清,天蓝水碧,当众多网友调侃雾霾的时候,大同人在
你不知道的大同,四季皆美:春天,御河生态园、文瀛湖桃李争艳、鱼翔清波;夏天,绿意浓浓、清风徐徐,21℃避暑胜地的宜人气候,正吸引着北京人、天津人驱车而来;秋天,深红与浅黄的秋叶将城市涂抹成油画般炫目;冬天,云冈雾凇、华严晴雪、古堡冬景,皆是一幅幅动人的中国水墨……
大同,正以名城之美、名山之美、名窟之美一点点显露它的价值,以文化旅游胜地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大同为何称为“凤凰城”
大同城历来有“凤凰城”的美称,整个大同城池的布局酷似一只单展翅的凤凰,有东关、南关、北关、唯独没有西关。东西短,南北长,南关长约一里有余为凤头,北关为凤尾,大同城为凤身,东关为一展翅,西关为一合翅,这不就是一只“吉祥之鸟”凤凰的形状吗?这种布局在我国非常少见。
传说城内西北隅大十字东街十八号院内有一大石盘就是凤凰落过的地方,人称“落凤台”。还有人说站在这块“凤台石”上阴历初二晚上能看到刚刚升起的月牙,在其它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成为大同八大奇景之一,叫“凤台晓月”。就因为这块石头上落过凤凰,辽代肖太后把它当作梳妆台。
关于“凤凰城”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是当时的皇帝梦到张果老给他托的梦,授意他们将大同城建成凤凰单展翅形状,明王朝认为这是天意安排。于是,在洪武五年(年),令大将军徐达于辽金“云中土城”旧址增筑大同城;景泰年间(--年),令巡抚都御史年富于城北筑“北小城”;天顺年间(--年),令都御史巡抚韩雍于城东筑“东小城”,于城南筑“南小城”。经过历代沧桑变迁,这些丹柱瓦顶雕梁画栋之美好建筑,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之中,也有的因城市扩建而拆毁。如今,山川地貌依旧,历史遗迹犹存,过往行人只能凭吊而已。幸而,城内还剩一座古楼得以独存,游人可去瞻仰,观其风貌,抚今追昔,臆想当年繁华景象。
至于凤凰为什么来到大同,这里也有一段传说:
传说王母娘娘的瑶池养着一只金色的凤凰,它在天宫寂寞孤单,向往人间美景。一天,趁王母娘娘巡视银河之机,偷下凡尘。路过大同,因这里是“树王”所在地,遍满梧桐,凤凰便降落在大同,凤凰因金光闪耀,凡人看上去只是一团金光,以为是太阳落地。这时路过一个勇士,见此奇景,挽弓朝凤凰一箭射去,恰好射在右翅膀上。凤凰疼痛难忍,挣扎着起飞,可再也飞不起来了。要是误了返回天宫的时辰,南天门紧闭,私下凡尘也是死罪一条,于是凤凰决定与人间美景共存,一翅单展变成一座城池,就是现在的大同城,也就是大同为什么没有西关的原因。
74万年前的遗痕:大同火山群文/徐星瀚
大同火山群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第四纪火山群,已知有32座,分布在大同县和阳高县境内,锥体大部是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物组成的层状火山锥,熔岩主要为碱性橄榄玄武岩,有的玄武岩由于喷发形成气孔特别多,重量便减轻,甚至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因此也叫做“浮石”。
大同火山群与云南腾冲火山群、黑龙江五大莲池火山群、吉林长白山火山群、新疆卡尔达西火山群、台湾大屯火山群并称中国六大火山群。
大同火山群保存有火山渣锥,混合火山锥,熔岩锥3种类型。经过专家考证,确认大同火山活动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结果,大约在74万年前开始,经过三期反复多次喷发,距今40万年前是大同火山活动的高潮期,大约在10万年前停止了喷发,形成了今天的天然景观。
据介绍,大同县近几年投入上亿资金进行了火山群30万亩的绿化,坚持在保护好火山地质遗迹的前提下,对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开发和建设,打造火山群旅游,带动大同县域经济的发展。
大同历史上的四次毁城文/赵忠格
大同这座有着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历史故事何其多!大同历史上的四次大规模毁城劫难,历经沧桑巨变的大同,用它的包容、坚韧,一次次从劫难中重生,改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曹魏时期,雁门遂空
东汉建安时期,由于匈奴南侵,汉人只得内迁雁门关内,成立新兴郡,雁门遂空,大同成了废城一座,大片土地成为匈奴人策马狂奔的牧马地。直到大约公元年,即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鸠集散土,又立平城,属新兴郡。
六镇兵变,尽为丘墟
六镇指的是北魏前期在都城平城(今大同东北)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是为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而设。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六镇的将卒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公元年)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曾经辉煌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北魏都城大同,毁于此次兵变,“尽为丘墟”。
保大之乱,金碑为证
辽末,北宋与金国联合进军,在保大二年(公元年),金兵攻陷了辽西京大同,一座繁华的都城被战乱摧毁。华严寺内的《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殿碑记》记载了这段历史:“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惟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泊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只字片语,足见当时大同城的惨状。姜瓖叛清,多尔衮屠城
明末清初,镇守大同府的姜瓖先叛大明朝,将李自成大军放入大同,后李自成被灭,姜瓖又投清朝,但处处受到排挤,得不到清廷的赏识,又举起反旗,与清廷对抗,而且响应者众多,军队进攻顺利,给清王朝统治造成严重威胁。
顺治六年(公元年)正月多尔衮旋师直扑大同,坐镇大同东门外御河东岸真武庙。多尔衮多次射降书入城内,要求姜瓖投降。但姜瓖正做着自己的帝王美梦,就置全大同城百姓的安危不顾,坚决抵抗到底。大同城墙坚固难攻,清军围困大同城九个多月。
八月的大同酷暑难当,此时城内疫病又起,死者不能出城,只能浅埋于城中空地。天气炎热,腐臭难闻。城内兵民疲惫,军心动摇,已经丧失战斗能力。8月27日,清军发起总攻,东城墙坍圮,部分清军已入城。姜瓖部下杨震威杀姜瓖,献城于多尔衮。
多尔衮痛恨大同城居然围困这么长时间才攻下,颜面尽失,遂将积怨发泄至全城老百姓身上。清兵奉谕旨,个个像野兽般冲进城内,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见房子就烧。粗略估计,城内有十万多兵民,从西门逃出两万多,其他无一幸免。清军在大同的屠城,在人数上、时间上都超过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多尔衮除了对大同城斩尽杀光外,还要斩城。《清祖世实录》记载:“将大同城垣自垛撤去五尺”。还废大同府为县,府治和总镇署移到阳和(现阳高县城),并降罪雁门关地区,三年内不致仕,不录官。
从废墟中一次次挺立起来的大同城,为世界写下辉煌的历史篇章。
赵忠格:作家、教授、文化学者,大同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大同》、《北魏平城文化》、《大同历史研究》、《鲜卑拓跋部落的文明嬗变》、《史前时代的桑干河流域》、《神州古钱币》、《古钱钞文存》、《华夏制币考》等书。
清朝初期的大同钱局文/姚欣荣
清朝初期的大同钱局,曾铸造了刻有“大同”的国家货币“顺治通宝”和“康熙通宝”钱。为清朝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中国近代铸币史上,大同钱局铸造了一段非凡的历史。
大同钱局是清廷钦定的首批铸造货币地方钱局之一,也是清早期铸币时间较长的钱局。
据史料记载:顺治元年(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建立大清。由于战乱动荡,钱财匮乏,经济陷入瘫痪,清政府为了扭转局面,即恢复铸币,在北京开设宝源局、宝泉局铸造货币,并令山西省和大同府设局开铸。
顺治二年,大同钱局开始铸造“顺治通宝”铜钱,钱文楷书,直读,背后汉字“同”。钱币厚重规整,字口清晰,笔画端庄。据钱币实物观察,大同钱局铸造的钱币,无论在模具制作和文字雕刻,还是在铸铜冶炼和修整打磨上,都具有较高的传统铸钱技术。
顺治五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大同总兵姜瓖因对清政府不满,乘大同府的总督、司道、饷司等官员出城查验粮草之机,即领兵关闭城门造反,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大同城周围的各县也纷纷起兵响应,范围在山西北部逐渐扩大,于是有清兵前来围剿,多次交战清军屡屡失败。顺治六年三月,因大同“姜瓖事件”引发全国多地暴发反清运动,给清王朝统治造成极大威胁。清政府深感后患严重,便派大军前来镇压,摄政王多尔衮亲自督战。
《大清世祖实录》卷记载:命摄政王多尔衮,率师征大同。由于大同城池坚固,垛高墙厚防守严密,清军多次进攻未能取胜。当时由于全国战事不断,需大量清军平息暴动,后攻打大同的清军主力撤走。有守军留在大同城周围驻扎,围城数月。大同城内兵民被困,饥饿难忍,人心涣散。同年八月二十三日,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姜瓖的部下杨振威密派军中守备刘宝,出城向清军送信,意欲将姜瓖斩首后归顺大清,清军接受。二十八日夜晚,杨带领亲信,将姜瓖及其兄弟等人擒获后斩首,开城投降了清军。二十九日晨,清军入城便对城内居民进行了屠杀,伤亡惨重,然后放火烧房,大同城因战火受到了严重破坏,成为废城一座。大同府和大同钱局被迫搬迁到阳和城(今阳高县,旧称阳和卫),清《大同府志》卷之十二记载:国朝顺治五年,移镇阳和,大同废,不立官。六年,议移府治于阳和。
顺治六年,阳和卫升为阳和府,钱局因驻地在阳和城更名为阳和局,并铸“顺治通宝”背右“阳”和背上“阳”二种版式钱。虽然经历了战火的铸钱局,在短时间内又铸造出了钱币,说明当时清政府财政极度困难,急需要大量铸造钱币来维持。顺治八年,停铸。顺治十年,又铸“顺治通宝”背“阳一厘”钱,表示每钱折银一厘,该钱可与官府兑换白银,具有贵金属货币职能,《清史稿·食货志》曰:“钱千准银一两,定为画一通行之制。”
顺治十三年,大同城恢复大同府,城内居民由附近村镇迁移,钱局也由阳和城搬迁回大同城,并铸“顺治通宝”背“同一厘”钱。顺治十四年至十六年停铸,因此,“顺治通宝”背“同一厘”钱,现在遗存下来的十分少见。顺治十七年,又铸“顺治通宝”背满汉文“同”字钱。康熙元年(年),大同钱局又铸“康熙通宝”背满汉文“同”字钱,不久停铸,六年复开铸。由于康熙皇帝在位长达六十多年。期间清政府多次颁布铸钱法令,所铸“康熙通宝”钱版别多有变化。后期由于大同地区铜料来源紧缺,大同钱局铸币逐年减少,所铸钱币轻薄,文字柔弱,规格不等,某些特殊版别的大同钱,现在已经难得一见。雍正元年,清政府实行财政改革,决定每个省只设立一个铸钱局。山西省保留太原府铸钱局,提升为省局,简称宝晋局,大同钱局被撤销停铸。
明清时期大同作为边塞重镇,是通往关外的交通要道,也是边民商贸往来的集散地。大同城城墙高耸,护城河环绕四周,城内整齐的街道纵横交错,具有北方特色的四合院建筑坐落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大同在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具有特殊位置。历代王朝都将铸钱作为国之大事,在大同设立铸钱局,既是综合大同各方面的优势,也是从全国战略高度来决定的,因此,在大同设立铸钱局意义重大。有文献记载大同钱局,在顺治、康熙朝铸造钱币达六十多年之久,为清朝初期经济复苏和中期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在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全国各地钱局为纪念清开国钱局,曾多次铸造了有二十钱局局名的纪念币,俗称“套子钱”。同时也把这些钱局局名进行了排列和组合,大同钱局排在首位,其排列顺序为: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还有一种排列顺序为: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有关这些二十钱局局名的排列,早在清朝就有官铸和民铸多种民俗铸币为证。
笔者认为,这样的排列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这是古人对大同钱局的最好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第一,大同钱局是清政府决定的首批地方铸钱局,顺治二年就铸造钱币,说明大同钱局在清军入关时就有,厂房、工匠、设施齐备,随时都能铸造钱币,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大同钱局又是顺治朝可数的几个钱局之一,在当时应该是家喻户晓。第二,大同钱局铸钱规模较大,有资料显示,到顺治五年,铸钱获息已达十一万两白银。顺治十八年又将自用的10座铜炉援助给太原钱局,使太原钱局铜炉达到20座,大同钱局铜炉还有10座,说明当时的大同钱局已拥有铜炉20座,在顺治朝可谓是大型的地方铸钱局。第三,大同钱局在清朝近三百年里铸币就达六十多年,铸币时间也算比较长的,清《养吉斋丛录》卷之二十一文中有关二十个地方铸钱局,也是引用古人当时流传的排列顺序,有着相同的顺序,古人对二十个铸钱局应该有充分的认识,钱局的排列也应是基于各个钱局特点,来进行有序的排列,古人在编排诗句时,往往在语言表达上是含蓄的,大同钱局居首应该是有它的深刻含义。第四,大同钱局铸造出来的钱币厚重精美,质量上乘,喜欢收藏清钱的朋友们有目共睹。大同钱局在铸铜冶炼方面,与大同地域有着历史渊源。
明清时期,大同民间铜器工艺非常发达,各种铜制品畅销全国。大同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五台山的佛,大同城的铜”。指的就是五台山的铜佛像和大同的铜器都是有名气的。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往迁居大同的人也越来越多,顺口溜也渐渐地流传为:“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意思指的就是拜佛就去五台山,买铜(制品)就到大同城。大同在铜器制作上是久负盛名,民间先进工艺融入到大同钱局也在情理之中,在大同设立铸钱局,可能与大同铜加工发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五,大同是边贸往来集散地,也是晋商通往北方的必经之路,承载着大量商品交易,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贸易往来。从遗存下来的钱币看,大同钱局铸造的钱币在数量上也是比较多的。第六,大同作为边塞重镇,边界接壤线长面广,战争连年不断,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同境内驻有大量的军队,需要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
清政府入关后,利用明朝遗留下来的机构和设施,招募原工匠,用传统的工艺铸造钱币。为了稳定人心,沿用汉字,保留了明朝铸币风格。大同钱局在清政府统治还未站稳时,就在短时间内铸造出了钱币,说明大同钱局在明朝就有。
年,大同市城市建设改造中,在城内鼓楼的西南角工地挖土时,曾出土了很多“顺治通宝”背“同”钱和“大明通宝”光背钱,这两种钱一块出土可以说是十分少见,当时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年至年期间,大同市在旧城保护修缮古建筑时,又多次出土了“顺治通宝”背“同”钱和“大明通宝”光背钱。多的上万枚,少的几十枚,常有施工人员和捡废品人员拿到市场上出手,几经辗转已流向全国各地。据了解,大同出土的这些钱币中,“顺治通宝”背“同”钱最多,里边掺有少量的“大明通宝”光背钱,偶尔还能碰到一些杂钱。这些钱币出土于古房院落,钱币上面的锉痕清晰可见,流通次数有限。这些钱币可能是在“姜瓖反清”的时侯,大同遭到围城,城内居民为躲避战争埋入地下,后清军入城对城内居民进行屠杀,遗存至今。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同多次出土的“顺治通宝”背“同”钱里,发现掺有“大明通宝”光背钱,数量虽不多,但这些钱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钱币铸造锉痕明显,是属于没有流通过的钱币。众所周知,“大明通宝”钱是南明临时政权,于年12月开始铸造的。当时,明朝政权被推翻以后,鲁王朱以海被奉为监国,在浙江绍兴建立(南明)临时政权,铸造了“大明通宝”钱,钱文楷书,直读,均为小平钱,有光背和背工、户、帅等等。南明“大明通宝”钱的面世,大同城已在清军的掌控之下,临时政权铸造的“大明通宝”钱,是很难越过清军层层封锁线流入大同。如今大同多次出土了“大明通宝”钱,而且是与“顺治通宝”背“同”钱一块出土的,这个特殊的现象引起了钱币界的高度
大同出土的“大明通宝”光背钱的‘大明’二字,与明临时政权的“大明通宝”钱的‘大明’二字有明显的区别,且两钱铸造风格也各不相同。大同的“大明通宝”钱的‘通宝’二字,又与“顺治通宝”背“同”钱的‘通宝’二字极其相似,而且两钱铸造风格一致,厚重工整,文字端庄,直径也基本相同。因此,大家对大同出土的“顺治通宝”钱和“大明通宝”钱产生了种种猜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首先发现了大同出土的“大明通宝”钱大多背右侧留有疤痕,仔细观察象个‘同’字,联想到“顺治通宝”钱的“同”和“大明通宝”钱的疤痕都在同一个位置,且两钱大多都是一块出土的。大家渐渐地从中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在铸造“大明通宝”钱的时候,可能是用的“顺治通宝”钱的后背钱模,虽将“同”字铲掉,但留下了‘同’字痕迹。据此,可以证明大同钱局也曾铸造过“大明通宝”钱,这一重大发现,在全国钱币界引起了广泛大家普遍认同;在年(顺治五年)姜瓖叛清后,大同钱局落入姜瓖的控制下。他可能利用铸钱设施,在“顺治通宝”铸钱的基础上,改范铸造了一批“大明通宝”光背钱。目的可能是要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推翻清朝建立明朝的决心。由于是用背“同”钱模改范,铸造出来的“大明通宝”钱背右侧,留下了‘同’字痕迹,虽然是细小的痕迹,但为钱币铸地的认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这个隐藏三百多年的秘密终被发现。
姚欣荣:大同市知名钱币学者,对中国古钱币,特别是银币的研究更有独到之处。近年来,他潜心研究清代大同钱局的铸币历史,曾在《中国收藏·钱币》、《收藏界》、《中国钱币界》等刊物发表了《清朝大同府铸币鉴赏》、《独占鳌头的大同钱局》、《中国钱币上的大同》等文章。
冰心等人在大同的六天文/许玮
民国二十三年夏,也就是年的夏天,应平绥铁路局局长沈昌先生的邀请,北平的几位文化界名人组成“平绥沿线旅行团”,7月7日,从北平清华园出发,沿平绥铁路,考察中国西北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理,前后共四十余日。被邀请的文化名人里,女作家冰心在列。
沈昌先生的姐姐沈骊英女士和冰心是留美期间的同学,而沈昌本人和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也是留美期间的同学,所以冰心和她的丈夫成了那次旅行的组织者。在冰心的邀请下,文国鼐、雷洁琼、顾颉刚、郑振铎、陈其田、赵澄参加了旅行团,加上冰心及其丈夫吴文藻,共八人,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这八位文化名人的分量自不必说,每一位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成绩斐然。郑振铎是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雷洁琼是社会学家、法学家;顾颉刚是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吴文藻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陈其田是经济学家;文国鼐是翻译家;赵澄是摄影家;而冰心是家喻户晓的女作家。旅行团所到之处,先后受到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等地方军政人士及蒙古上层人士的热情接待。
完成了在宣化、张家口等地的游览考察后,旅行团于7月10日下午1时左右抵达大同。那天的天气状况,按冰心的记述,是雨后初晴,道路十分泥泞。几人本打算休息片刻就开始游览,但因路况原因,只好作罢。第二天,也就是7月11日上午,开始游览大同古城内的九龙壁、上下华严寺;下午,乘车去云冈石窟。途中,进观音堂看庙宇、古戏台和三龙壁;当日晚上,下榻赵承绶先生在云冈的别墅。7月12日上午,旅行团正式游览云冈石窟。7月13日,再次游览云冈石窟,傍晚回大同城。7月14日,在晋北矿务局小憩后,午后乘车到口泉,辗转永定庄,下矿井体验煤矿工人的生活,晚上回市里。7月15日上午,旅行团游南寺(善化寺),后到曹夫楼。游毕,回城内,在久盛楼(凤临阁)用餐;下午休息,晚上乘车离开大同,赴内蒙丰镇。至此,完成了在大同的六天行程。
结束考察后,冰心把沿途所见写成了《平绥沿线旅行记》,年2月由平绥铁路管理局出版,后书名改为《冰心游记》,次年由北新书局出版,风靡一时。书中详细记载了大同的风土人情,尤其是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等历史古迹如何让人叫绝。冰心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情感世界里有海的温婉与贤淑。《平绥沿线旅行记》,薄薄一册,文笔简约明了。因为塞北景观的雄浑,冰心的笔掀动了历史的天光水色,叫人掩卷思忖大西北的粗犷气质。卓如女士说,年那次在大同考察,是冰心一生中唯一一次到大同。大同的历史古迹众多,六天时间无法全部饱览,但冰心等八位文化名人的到来,让外界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大同,也助推了对云冈石窟的
冰心等人结束在大同参观考察的四个月后,塞上初冬时节,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来大同考察军政事务,顺带由阎锡山陪同参观了云冈石窟。宋美龄和冰心是在美国留学期间的校友。蒋宋夫人来云冈,想必一定听说了冰心等人沿平绥铁路在大同参观的事,该有何感慨呢。
或许冰心没有料到,结束考察两年多,大半个中国就沦陷了,包括古城大同。为了躲避战火,北平的文化界人士纷纷南下,流亡云南和重庆。我不知道抗战时期,颠沛流离的冰心有没有忆及当年组织“平绥沿线旅行团”在大同参观考察的情景。那时他们都那么年轻,三十几岁,却已是响当当的文化名人。如果能忆得起,或许她会想,云冈大佛经风霜镂刻,是不是更显斑驳了;华严寺辽代的合掌露齿菩萨,是否还在岁月深处绽放迷人的微笑……多年后,徜徉于大同的历史古迹,不由地会想起冰心等人在大同参观的六天。
冰心保存下来的大量照片中,有一幅让我印象深刻。照片中,冰心戴着草帽,穿一件朴素的衬衫、平底鞋,双手抱膝,目光淡定,却流露着真诚的渴望。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文革”还没结束,全国上下农业学大寨,那张照片是“学大寨”期间,冰心在大寨虎头山上的留影。那一年,她已经70多岁了。那是冰心第二次到山西,可是没有再到大同。这么一算,冰心第二次到山西,距离第一次已经有40年了。四十年,物是人非,大同古城也几经变迁。
年翻过八十载春秋后,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华严寺和大同古城内众多古建筑也相继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冰心先生等文化名家有知,应该感到欣慰了吧。
《平绥沿线旅行记》
这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60多年前的一次文人大旅行,饱蘸深情地介绍了平绥沿线的古迹、物产、风俗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使读者有幸领略文学大家笔下的塞外风光、逸闻趣事,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一廓。本书根据文章内容,配以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与优美的文字相得益彰。双色印刷,使全书散发出淡淡的怀旧气息。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从前,做了一次美妙的文化旅游。
老大同的甜蜜记忆文/宋元林
上世纪60年代初,我来大同读初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最甜蜜的记忆就是咱大同生产的什锦水果糖了。
大同有种植甜菜的历史,得天独厚的甜菜资源,兴旺了大同的糖业发展。平旺就建有规模较大的大同糖厂,主要生产绵白糖及砂糖和红糖等,远销多个省市。由于本地甜菜的品质高,所以比其它地方厂家生产的绵白糖要显得细腻和白净。
让大同人引以自豪的还有大同蛋厂生产的什锦水果糖。蛋厂设在邱家角的一条巷子里,从年就开始生产水果糖了。那时生产的什锦水果糖品种花色很多,有黄油球、橘瓣糖、熊猫奶糖、芝麻糖、高梁饴等几十个品种。不仅在本省享有盛名,而且远销北京、河北、内蒙等周边地区。由于销路好,常常供不应求,每年生产高峰时都要雇临时工包糖。附近小学校安排学生学工时,也经常到蛋厂包糖。
大同蛋厂曾经有过极其辉煌显赫的时期。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段介绍,年,蛋厂听说法国总统蓬皮杜要来大同参观云冈石窟,特意赶制了18种精美水果糖,供贵宾品尝。邓颖超根据周总理指示,专程来大同检查接待的准备工作时,品尝了大同的什锦水果糖后说:“大同的水果糖又甜又香,质量不错。”她让随行人员把每个品种都选购一些,供国际友人食用。听说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好评。可谓一段值得自豪的骄人历史。
大同的什锦水果糖是我们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最爱。爱吃甜品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何况大同的什锦水果糖好吃不贵,三五分钱就能买一块。当时我离家在外,比同学们经济相对独立,母亲每月38元工资,给我20元做生活费,所以水果糖吃得也多,也请同学们吃。那种甜蜜的感觉至今仿佛还留在唇齿间。大同的水果糖不仅孩子们青睐,就是大人们也喜欢吃。许多人到外地走亲访友时,也习惯带一些大同产的什锦水果糖作为礼品。
大同的水果糖不仅好吃,糖纸的设计也很漂亮。花花绿绿的糖纸成了那个年月小女孩子们热衷的收藏品了。最美的是那种透明的玻璃糖纸,用清水洗净残留的糖渍晾干,夹在书本里,压在枕头下,一叠平展展的糖纸就成了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了。在童真的视野里,那些花花绿绿的糖纸仿佛幻化成了一个个缤纷的世界。
用糖纸叠小纸人是小女孩子们很流行的手工游戏。将糖纸折几折,拦腰打个结,上半部分剪成三片,中间一片折成个戴着披纱的小人头,另两片折成水袖,腰下的折子一展开,便是一袭绚丽的花裙子。我们这些中学生偶尔也会卖一下萌,折几个糖纸人消遣,或者哄弟妹们玩儿。
童年的记忆悠长而美好。老大同水果糖相伴的日子甜蜜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