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月初一,许天师飞升日,斩妖除魔广布忠孝 [复制链接]

1#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69942.html

许真君,名讳逊,字敬之。晋太康元年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许天师、许真君。净明道奉为祖师,道教尊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普天奏议大夫天医大帝”、“净明普化天尊”等。

与张道陵祖师、葛玄祖师、萨守坚祖师合称“四大天师”;与文始帝君关尹子、张道陵祖师、接舆真人陆通合称“天府四相”。

据《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载,许真君祖籍许昌,父汉末避地豫章而迁往南昌。吴赤乌二年己未,许母梦金凤衔珠坠于掌中,玩而吞之,及觉腹动,因是有娠而生祖师。也就是说,许母因梦金凤衔珠而坠落掌中,吞后腹动,觉而有娠,即生祖师。祖师有八十五行化记载,与十二真君同奉。

许真君圣诞在正月二十八,八月初一为飞升日。

许天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

混元始祖,一炁分真。多劫之前,积修至道。勤苦备悉,经纬逾深。万法千门,罔不斯历。救灾拔难,除害荡妖。功济生灵,名高玉籍。众真推仰,宜有甄升。大悲大愿,大孝大仁。九州岛都仙太使,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枢伏魔上相,至道玄应,神功妙济,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注生真君,三天按察都检校,普天奏议大夫天医大帝,历劫度人祖师,净明普化天尊。

志心皈命礼。

玉虚上相,金阙真仙。教阐闾山,开不二法门之号;灵通寰宇,统五雷风火之尊。挥剑斩蛟,救万民于江畔;拯灾散谷,得大道于山中。绥靖冥阳,神鬼共钦恩泽;殄灭鬼怪,天人同庆安宁。运无量之神通,周巡碧落;救亘古之浩劫,拜祷丹墀。护国保民,庙貌长存万古;匡世救苦,心香永祝千秋。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阊山五雷风火院,玄灵法主,旌阳真君。

今天恰逢许天师得道飞升日,志心称念净明普化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许真君宝诰(注解)

志心皈命礼。

混元始祖,一气分真。多劫之前,积修至道。勤苦备悉,经纬逾深。万法千门,罔不斯历。救灾拨难,除害荡妖。功济生灵,名高玉籍。众真推仰,宜有甄升。大悲大愿,大孝大仁。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枢伏魔上相。至道玄应,神功妙济。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注生真君,三天按察都检校,普天奏议大夫,天医大帝,历劫度人祖师,净明普化天尊。

1许真君宝诰

许真君,名许逊、字敬之,晋代著名道士。父许肃东汉末年避战乱迁居南昌,吴赤乌二年(公元年)许逊生于南昌县益塘坡。后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公元年)任旌阳令,故人称许旌阳,又称许真君。东晋宁康二年(公元年)八月初一日许真君合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成仙,真君飞升后,后代于西山许宅建“游帷祠”,即今西山万寿宫。宝诰,此为许祖积功修道之诰词,用于褒扬。

2混元始祖,一气分真

混元者,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一气分真,《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句言大道之延续、演化、与形成。

3多劫之前,积修至道

多劫,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积修,积累修为之意,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以上二句均可见许祖师来历之深。

4勤苦备悉,经纬逾深

备悉,详细掌握了解之意。经纬,织物的纵线与横线,喻意为道法之广博。逾深,深刻的超越。

5万法千门,罔不斯历

罔不,即无不。斯历,此在为经历,学习之意。以上二句体现了许祖师对道业的勤苦精进,可见许祖师道法之高。

6救灾拨难,除害荡妖

词句言许祖师生平之事迹。详见许祖师斩杀蛟龙救万民之故事。

7功济生灵,名高玉籍

众真推仰,宜有甄升:玉籍,指仙人之名籍。宜,应当、理应。甄升,提升。此句言许祖师之无量功德,因救度万民,而受众仙之推崇,堪为人天楷模。

8大悲大愿,大孝大仁

大悲,指许祖师悲悯世人。大愿,许祖师救度众生之宏愿。大孝,许祖师视天地众生如己之父母。大仁,许祖师慈祥呵护众生。此句力赞许祖师之无量浩德。

9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

雷霆泰省,天枢伏魔上相:此为九司之神职,主理神霄府之*务。《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有云:在昔元始天尊敕太清无上元君,令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即许祖师)判雷霆泰省事。可见许祖师品位之尊。

10至道玄应,神功妙济

至道玄应,指大道神妙的感应。神功妙济,在此释为神灵用玄妙的功力,救济众生。“神功妙济”亦为许祖师之封号。

11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注生真君

九天司籍,指九天之内神灵之户籍。太乙,又称太一。即道家所言之“大道”,定命,注定的命运。词句言许祖师之职能。

12三天按察都检校,普天奏议大夫,天医大帝

检校官为南北朝时期官职名,为核对、核实之意。“都”为总管之意。在此释为许祖之职位。

13历劫度人祖师,净明普化天尊

此为许祖师之尊号。天尊,乃对得道神仙之尊称,为玉皇加封。元代道士刘玉以“净明”为教派名称,意为“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故曰“净明”。经典为《净明忠教全书》,刘玉奉许逊为教祖,正式创立“净明忠孝道”。

道教将其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称为四大天师。

一、射鹿折弩而归,觉而修道拜大洞君吴猛为师

许真君生而颖悟,姿容秀伟,少小通疏,与物无性。曾外出打猎,射中一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真君怆然感悟,折弩而归。祖师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音律、医学、五行学说,尤其爱好神仙修炼。

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二十九岁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吴猛祖师学

道,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在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西山)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举孝廉不就,朝廷屡加礼命,不得已乃以太康元年起为蜀郡旌阳县令,时年四十二岁。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视事之初,戒吏胥去贪鄙,除烦细,脱囚挚,悉开谕以道。吏民悦服,咸愿自新。发摘如神,吏不敢欺。其听讼,必先教以忠、孝、慈、仁、忍、慎、勤、俭,近贤远奸,去贪戢暴,具载文诚,言甚详悉,复患百里之远难以户晓,乃择秀民之有德望与耆老之可语者委之,劝率,故争竞之风日销,久而至於无讼。也就是说,许真君到旌阳后,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近贤远奸,实行了许多利国济民措施。

旌阳闹饥荒,祖师以灵丹点瓦砾为金,令人潜座於县圃。其后又出疫病,死者十之七八。祖师以所授神方拯治之,符咒所及,登时而愈。沉疠之疾,无不痊者。其他的郡的病民相继而至者,日有千计,于是将标竹于城外十里江水,将符水撒入其中其中,饮者都痊愈了。当地的乡民都用歌谣称赞“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

二、斩妖除魔消除水患,八月初一合家42人飞天成仙

许真君东归后,时逢彭蠡湖(今鄱阳湖)蛟龙为害,水灾连年。他率领众弟子,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斩妖除魔,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许真君隐居南昌南郊梅仙祠旧址,创办道院,名太极观,额曰“净明真境”。北宋徽宗*和二年,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升观为宫(观在今江西南昌西山),赐额为“玉隆万寿宫”。现南昌西山万寿山有锁龙井,传说是许真君御孽龙的地方。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