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妙珊辨治脾胃病八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李依媚
蔡妙珊教授是广东省名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笔者跟随蔡教授临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脾胃病辨治的常用八法总结如下。
1、健脾益气法
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常用四君子汤及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化裁治疗脾胃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凡五脏六腑之有余不足,或泻或补,益脾胃之药为切,治本之一也。若兼有痰湿所致呕吐、哕逆、腹胀纳呆、恶心等,可选用六君子汤以增和胃降逆、燥湿化痰之功;若胃胀痛明显者,则用香砂六君子汤,取行气止痛之效;若伴有肝郁如左关脉弦而右关沉弱者,则选柴芍六君汤;若气虚甚者,则伍用*芪、淮山药等补益之品。蔡教授指出运用四君子汤尤注重“参”的种类及剂量的选择,目前临床使用四君子汤多以*参代替人参,以致疗效不佳,蔡教授强调治疗急危重患者甚至气脱者须重用人参以复脉固脱,若偏气阴亏虚者可选用太子参、西洋参,若兼阳气虚者则选用红参。蔡教授曾会诊一高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在用药基础上,嘱家属另用西洋参5g、红参3~5g煲水饮以共奏益气养阴之效。补中益气汤为升阳举陷之代表方,所治脾胃气虚证,当与四君子汤类同,惟其虚之更甚,如治胃下垂、脱肛、久泻久痢等症。
2、温阳健脾法
用于脾胃虚寒证,代表方为小建中汤和理中丸。临床上小建中汤多用于中焦虚寒,土虚木乘所致脘腹部疼痛,表现为脘腹疼痛,喜温喜按,伴疲乏无力,纳呆,舌淡苔白,脉弱。此方温中补虚与缓急止痛并重,故在桂枝汤基础上重用白芍、饴糖,取其柔肝缓急止痛之功。若脾胃虚寒兼气虚甚者,则选用*芪建中汤。蔡教授指出小建中汤与香砂六君子汤均用于治疗以脘腹痛为主要表现者,然小建中汤以温中补虚,柔肝缓急止痛为主,香砂六君子汤则以行气补虚为主,用于气虚兼气滞所致胃脘疼痛。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同是温中祛寒之剂,理中丸纯用温补,方用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温脾暖胃,和以炙甘草。本方与四君子汤仅一药之别,即干姜与茯苓之别,故临床应用以理中丸性温于四君子汤来把握,蔡教授强调临床运用理中丸应严格遵《伤寒论》中理中丸条文之煎服法,注重丸剂服用频度以取得持续药力。若患者病情较重,则应改用汤剂,服汤后当“饮热粥,盖衣被”以助养中焦之力。若脾阳虚日久累及肾阳出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则选用附桂理中丸。
3、疏肝和胃法
用于肝胃不和证。蔡教授认为治疗脾胃病不能仅着眼于脾胃,应根据脏腑相关理论,尤其是治肝以安胃更为多用。临床常用方为四逆散合枳术丸、乌贝散加味、金铃子散。四逆散具有疏肝和胃、透达阳郁之功,用于治疗由于肝胃气滞,升降失常所致胃脘痛、胃胀、呃逆、嗳气等症状。方中柴胡与枳实相须配伍,一升一降,可舒畅气机,升清降浊;芍药与甘草相使配伍,益气补血,柔肝缓急止痛,四药共奏肝脾两调之效。乌贝散主要用于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所致的嗳腐吞酸等症状。乌贝散加味包括浙贝母、海螵蛸、白及、陈皮等,蔡教授多次强调方中浙贝母具有清热泄降的作用,常用剂量为5~10g,运用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