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示。
岁月不居,初心不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地考察,都少不了走访普通群众和家庭,面对面聊家常问冷暖,“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好好干,有奔头”……一段段朴实亲切的话语中饱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葡萄、木耳、艾草、茶叶……一件件当地特色物品凝聚着总书记的牵挂和嘱托,走向千家万户,成为风靡全国的“网红”。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日起,广州日报推出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报道《听总书记的话》之《总书记领我建功新时代·小家冷暖》,派出全媒体记者奔赴各地探访总书记考察过的普通人家,从那些年总书记带过的“货”讲起,讲述一个个家庭的小故事、大变迁,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时代的飞速发展,凝聚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澎湃力量。
本期物语:葡萄
祝你们的葡萄产业越办越兴旺!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们选择种葡萄这条路,一直这么走下来了,现在尝到甜头了,而且感到有奔头,那就继续发展下去,发展得更好。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竹山村考察时表示
数说
毛竹山村目前种了亩葡萄
年葡萄总产量突破万斤
年毛竹山村人均收入达3.5万元
02:16
小家故事
年收入从元增至14万元
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总书记走进葡萄种植园,同农技人员和村民亲切交流,并到村民王德利家“拉家常”,勉励他“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一年过去,王德利和毛竹山村都有了哪些新变化?日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毛竹山村,进行了深入采访。
“总书记问的都是民生的问题”
五月下旬的一个雨天,王德利穿着胶鞋,在泥泞的果园里紧张地查看葡萄病虫害的情况。他告诉记者,因为雨水多,葡萄藤条的硬度不够,葡萄很容易得霜霉病和穗轴褐枯病,“如果不及时去除这些病虫害,那葡萄至少要减产一半。”
果园里,王德利种的12亩葡萄有的已经开始挂果,一颗颗弹珠大小、呈绿玉色的果实晶莹剔透。王德利介绍说,这叫南玉葡萄,成熟时颜色会变得更黄一些,它不仅糖度高,而且高产,一亩能产斤~斤,高的亩产可达五六千斤。
除了原有的南玉、红地球等品种,王德利今年还引入了一个名叫“瑞都科美”的新品种。尽管新品种要到明年才开始挂果,但王德利选择改种这个品种却一点都不迟疑,“这种葡萄最晚到11月都能结果,可以避免7、8月份葡萄集中上市时的低价销售,既能满足游客采摘需求,也能提高我们的收入。我今年还开始种阳光玫瑰葡萄,价格高,也非常受顾客欢迎。”
回想起去年总书记来到他家里的情景,王德利依然记忆深刻:“总书记问的都是民生的问题。首先进入我们家厨房,看到有很多电器,就问电费要多少钱一个月。看到我们家里熏腊肉的厨房,就问腊肉的情况。总书记看了每个房间以后就走到客厅里坐下来跟我们交谈。问我们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什么?平时坐什么交通工具出去赶集?我们这里的电压稳不稳定?我当时一一都作了回答:我们家主要的收入是种葡萄,9月葡萄采摘完之后,还可以出门打3个多月的工赚钱。我平时坐三轮车出去赶集,主要是装化肥比较方便,三轮车也比较省钱。我们这里经过农村电网改造后,电压非常稳定,刮风下雨基本不停电。”
听了王德利的讲述,当时总书记对他们一家说:“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们选择种葡萄这条路,一直这么走下来了,现在尝到甜头了,而且感到有奔头,那就继续发展下去,发展得更好。”
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手捧自己种植的葡萄。
新开了小卖部农家乐
说起这一年来的变化,王德利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前来毛竹山村参观和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相比卖给经销商,游客采摘给的价格会更高,效益也更好。“一亩葡萄种植成本大约元,能赚到万把元。”王德利说,过去一年收入只有元左右,这些年靠种葡萄再加上农闲时候打工,一年可收入14万元。此外,为了接待越来越多的游客,王德利今年在自家新开了小卖部,还和叔叔合作搞起了农家乐,最多时能接待五六桌客人,收入也进一步增加了。
王德利的两个女儿分别上六年级和四年级。王德利的妻子罗玲玲告诉记者:“两个孩子自从见到总书记后,受到了很大的鼓励,学习更加努力,上进心也更足。”
事业红火、家庭和睦,如今王德利一家的日子和葡萄一样甜。王德利告诉记者,自己父母的身体也都很健康,他目前的生活非常和美和幸福,“目前,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葡萄种植好,把小卖部和农家乐经营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甜美。”
现在的毛竹山村“家家户户住楼房、共同富裕奔小康”,呈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毛竹山村:以前“有女不嫁毛竹山”,现在其他村跑来问技术
毛竹山村位于全州县才湾镇,是隶属行政村南一村的一个自然村。20多年前,毛竹山村曾经是全州县数一数二的贫困村。南一村党总支部书记王军荣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当地有句顺口溜,‘泥砖瓦,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
毛竹山村村口。
成立葡萄种植协会打响品牌
为了改变贫困的面貌,村干部开始带领群众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一开始主要种柑橘,但效益一般,收入也不太稳定。年,经过农业专家的推荐,村里开始种葡萄。当时毛竹山村的党员带领一部分群众试种了几十亩葡萄,第一年葡萄没有挂果,有的人直接把葡萄藤砍掉,又种回柑橘,但另外一些人坚持了下来。
到了第二年,葡萄纷纷挂果,种葡萄的人赚到了钱。王军荣说:“大家看到了种葡萄的效益,很多群众就跟着党员一起种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农村信用社给村民办了贷款,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毛竹山村还成立了葡萄种植协会,做了很多工作,终于把葡萄做成了大产业。
走在如今的毛竹山村里,记者看到的是一幅美丽的乡村面貌,崭新的沥青马路一直通到村外的国道,清澈的小溪从葡萄林中穿过,溪边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毛竹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海荣感慨道:“我们村发展主要靠葡萄,从前住的是泥瓦房,现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靠着葡萄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乡村振兴首要关键是产业振兴,我们的葡萄打响了品牌,也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王军荣告诉记者,年毛竹山村葡萄总产量突破万斤,人均收入达到了3.5万元。目前,毛竹山村一共种了亩葡萄,还带动了南一村的其他自然村一起种植,整个南一村葡萄种植总面积超过了亩。
王德利家今年新开了小卖部和农家乐。
直播触“电”带火更多特产
尽管生活日新月异,但毛竹山村的乡亲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话:“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深知如果“躺平”“吃老本”,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王海荣兼任毛竹山村葡萄种植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协会主要负责提供种苗、介绍新的种植技术以及分享市场信息。在协会的带动下,村民们种植葡萄都很注重提高科技含量。“我们之前需要自己施肥,现在搞水肥一体化、自动化,通过管道就能给葡萄补充营养和水分。”王海荣介绍说:“我们还瞅准市场上好卖的、价格更高的、更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种,让它们在毛竹山落地生根。”
由于不断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毛竹山村的葡萄品质一直受到市场认可,每到收获时节,村里就会收到各路经销商的电话。外面的果农遇到种植的问题,比如求医找药、问技术,也往毛竹山这里跑,这样一来又带动了村里的化肥、农药销售。“村里的葡萄完全不愁卖,除了传统收购和游客采摘,我们引进了电商直播团队帮助推销葡萄,还把全州的很多产品比如醋血鸭、红油米粉、藕粉、葛根粉等通过毛竹山葡萄这个大品牌卖出去,效果非常好。”王军荣告诉记者,“去年我们村还成立了自己的直播团队。”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奋斗!”王军荣说。
策划/赵东方、余靖统筹/张毓、汤新颖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视频统筹/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毓视频编导/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毓、刘宇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部分素材来源:新华社、央广网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宇海报文案/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章虹设计统筹/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徐锦昆海报设计/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梁嘉舜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