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密中华文化,为何对ldquo玉 [复制链接]

1#
古玩鑫

最实用最有价值的古玩
  玉是中华传统礼仪的载体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玉行礼起源于遥远的古代,除广泛使用于服饰外,举凡祭天礼地、朝会婚丧、颁布*令,莫不用玉。进入文明社会后,中国玉器一直是*治观念、礼仪形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们在看古装戏剧时,经常看到王公贵族胸前佩挂朝珠,或腰部佩服玉带,这不仅仅是塑造人物的需要,更是服饰礼仪制度的规定。如,南京明孝陵神道上的守陵石翁仲也佩服标准的明代20块玉带,因为他们是皇室官员,可佩服。

古人认为,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各一方有一位神,所以定期用玉献祭。《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代还用玉祭祀日月星辰、大山名川,祈求世界平安、民众福祉,如以“圭璧祀日月星辰”,即用玉圭、玉璧祭祀日月星辰;“沉马及璧以礼水神也”,以马、玉璧祭江河水神;“天子之望祭山、海,祭毕,例有埋玉璧”,玉璧除祭江河外,还祭海。

在纸质文书通用之前,上古时期任命官也用玉器,玉圭是官阶高低的标价。因爵位高低有别,故在君臣相见或诸侯相访时,所执的玉器也各不相同,以示爵位高低。

中国古代礼制规定,祭祀天地四方,使用琮、璧、圭、璋、琥、璜“六器”玉器,分别君臣上下贵贱等级,则用圭、璧“六瑞”玉器。“六器”、“六瑞”玉器,既是反映古代礼制的重要器具,也是古代礼仪制度文化的直接反映,更是古代“厚德载物”思想的重要体现。《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六器”敬天礼地,是为了顺应天时地利;君子以“六瑞”确立等级,是为了求得人和,更好地治理社会。先贤透过礼仪玉器,进行合乎规范的祭祀仪式、礼仪活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环境,就可以积善积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世界上天地最大,可以包容万物;人有深厚美德,也就能象天地一样容载万物,善待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朝廷印玺制度也用玉,这一制度始创于秦。秦制定“御府六玺”:“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各有其用途。秦玺印制度不仅开创了后世监印官的制度、玺印的用途,玺印也由实用信凭转为权威、权力、地位的法物。秦代还有著名的玉官玺“传国玺”,相传由和氏璧改制而成,丞相李斯篆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想以此表明秦统一执*的合法地位。清代玉制官印更是达到二十五宝,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清代“皇帝之宝”玉印,满、汉朱文,盘龙钮,清代皇帝颁发诏书皆钤此印,成为中华帝国权威的象征。

由此可见,玉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展示出玉洁冰清的审美性,厚德载物的专属性,更重要的是以玉显示出礼仪制度的权威性。


  玉是东方美的化身

美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愉悦,古今中外对美的理解与表达各不相同。从文字学角度研究,华夏先民最早认为大羊很美,因为“美”是会意字,大羊很美,美在形美与味美。这是美的初级体验。玉体现的是韵致美,是美的高级体验与形式。玉美反映在玉的本质美、人的形象美、人的品德美三个方面,是东方美的象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这是对“玉”下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石之美者为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玉”与“石”有密切的关系,玉是石头的一种,但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美石。石中有玉,玉中含石。但玉还不是普通的美石。像太湖石、*石、灵壁石、印材等石,虽也是美石,或是文石,但为何不能称为“玉”,因为“玉”除美丽之外,还需兼有“五德”。这里讲的“德”,不是道德的意思,而是品质、品性、特性的意思。是说“玉”除艳丽的色泽外,还应具坚韧的质地,晶莹的光泽,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按许氏观点,只有具有色泽温、纹理清、质地密、硬度坚、韧性强的美石,方可称作玉。可见,够得上玉的美石,还有不低的条件。这是汉儒学者心目中的标准玉。但自然界中的“玉”,由于形成的地质条件不同,有好有坏,有的基本不含石,有的石性大些,有的石性小些,古人用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即用一些带“玉”字旁的字来区别玉石质地的优劣,如玫瑰、瑜、瑶琮、琮瑛、球、琪、琳等,均指美玉;琨、玢等是指普通玉;玖、珉、珂等,是指似玉的美石;璞等,是指含玉的石头,也指玉石表皮较厚。

《礼记》云:“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在玉器美中,材质美是基础,有了材质美,才有造型美、纹饰美、工艺美,特定的玉器还具人文美。战国时期卞和献璞于楚王的故事,强调的就是玉的材质美,并由材质美引申为人的心灵美、道德美。

在古代文化中,有不少关于玉象征美好的描述。《诗经》载:“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诗经》又载:“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讲人的容貌美如玉。玉由于是美丽的象征物,古代情人间还以玉作为相互赠送的信物。《诗经》还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汉语词汇中的“玉女”、“玉人”、“玉容”、“玉貌”、“玉色”、“玉体”、“玉面”、“玉音”、“玉手”、“玉肌”、“玉华”、“玉液”、“玉露”;成语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抛砖引玉”、“亭亭玉立”、“琼如玉宇”、“美如冠玉”,都含有人的容貌美、外表美之意,都是玉之美在文化史上的反映。

古代还有“君子贵玉”、“君子比德于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等说法,这是将人的道德品行比拟为玉,将玉人格化,以作为评价、判别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着人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玉绚丽俏美,表示人们始终向往美好;玉千年不朽,表示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的古训,更是古人道德、贞操、气节的理想规范。总之,人的道德美、品行美、气质美,均可用玉来比喻。

玉是民族财富的象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视玉为宝物。一个“寶”字,就包括了“玉”。《墨子》云:“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九鼎),此诸侯之良宝也。”和氏璧、随侯珠在古代中国玉宝石文化中不一定是最杰出的杰作,却是著名度、美誉度最高的玉宝石。古有“得随侯之珠与和氏璧者富可敌国”之说。和氏璧是指东周时期赵国的玉璧,随侯珠是指东周时期随国的宝珠,并称古代双宝,价值连城。可见古代玉宝石的财富价值,主要指的是其稀有程度。

先民也把聚集玉器作为聚集财富的一种手段。考古发掘表明,古代王公贵族,地位显赫,同时也拥有大量玉器财富。商代武丁时期一个贵妇,还随葬件玉器,可以想象,地位更高的人肯定拥有更多的玉器。明代高官特别喜爱玉带,少者拥有数副玉带,多者达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副玉带。河南省发掘的明代潞简王墓葬,就出土了16副玉带。一些明代贪官以占有玉带作为敛财的手段,如明代武宗朱厚照下令抄没刘瑾家产,得玉带80副,抄没钱宁家产,获玉带副,数量多得使人难以置信。

及至近代,由于金本位制的出现,特别是*金作为世界公认的保值财富加以储备以来,中国玉器价值开始与*金联系在一起,就有了“*金有价玉无价”之说。*金之所以有价,因为*金作为世界范围内可以交易的贵金属,一段时间内一般都有一个基准价格,一般以盎司、克为基本交易计量单位。所以*金的价格是可以计量的,其价值也是可以计算的,因此也是有价的。

玉之所以无价,因为除了玉料可以以重量计价外,玉器上体现出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金上几乎没有,而且很难以量计价,价值也很难确定。玉器的文化价值大于财富价值,因此人们常说玉无价。其实,玉器并非无价,“玉无价”只能算是形容玉的价值比较高、比较珍贵、比较稀罕而已。

*金给人财富稳定观,玉器给人精神愉悦感。玉器具有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力量,而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力量是无价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玉器都是“无价之宝”,只有具备较高历史、工艺、审美价值的玉器,并且还要玉料精美、保存良好的玉器,才具有不菲的财富价值。前几年疯狂炒作的*龙玉,之所以昙花一现,因为材质本身就为不美,缺乏温润美观。高档缅甸翡翠,虽然目前价格赛过珍稀宝石,终因不具有中国传统玉器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隐藏很大风险,潮起潮落是常有之事。

《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财富无限,生命有限,最多的财富也无法守住。人们聚集金玉财富,最享受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在金玉财富面前,人人都是过客,谁也不能永远拥有,而真正不朽的是金玉本身,具有永恒的经济、文化、历史价值。

温馨提示:阅读完以后辛苦各位藏友帮忙转发到朋友圈感谢大家了

▎文章原载新华日报精选自殷志强博客,解释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雅致生活煎茶

焚香

禅定

诵经…

古玩鑫

古玩收藏交流请联系

?Allrightsreserve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看一看,逛一逛,大家一起来淘宝。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