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春泉小传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国际诊疗技术高峰论坛 http://m.39.net/pf/a_5333207.html

李春泉(~),广东汕头人(原籍广东潮州潮安)。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弱冠时即深谙药性,尤其是对中药材真伪鉴别有独到的见解。又自学中医,熟读《药性赋》《汤头歌诀》。年有幸拜在当时名老中医蔡程潜(澄海“大娘巾”蔡氏嫡传后人)的门下,但后来又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追随蔡氏的愿望。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学中医药的信念,直至现在。曾任广东大印象制药有限公司中药顾问。现任广东汇群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主管生产技术部门。在汕头中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已著有《常用中药鉴别技巧》、《中药的炮制方法和疗效》等培训教材。

吾有幸师从先生,至今五年,熟知先生生活的点滴,心中崇敬,觉得不为先生作传甚是可惜,故经先生同意,缀就此文。

幼承庭训医药双修

先生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自幼秉承家训从医学药。说起先生,则不得不先提起其父——李老先生(~)。李老先生16岁便在汕头“同德堂”药行当学徒工,年日寇侵入汕头,汕头沦陷,“同德堂”被迫停业。年,“同德堂”重新开业,由李老先生夫妇二人共同经营,直至年公私合营成为国营门店。李老先生一生(足足60个年头)都奉献给了中医药事业,直至去世,享年76岁。

先生深受李老先生影响,也是李老先生4个儿子中最有中医药“慧根”的苗子,在“同德堂”成为国营门店(即年)后,便开始进药铺当学徒工,当时先生才13岁,正是少年好学阶段,他日间忙于撮药结帐,夜间则勤学苦读,数年间,便将《神农本草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本草从新》等本草专著熟烂于心,白天若有空暇则到礐石山诵读《医学三字经》等著作,有时沉醉于书中瑰宝,至傍晚夕阳下山时,仍流连忘返……

年,潮州农工明主*人士吴楚才(当时潮州有名的鼻咽喉医生)在汕头组织联合诊所,即汕头中马诊所(医院前身),当时名医汇集,如潘兆辉、谢德潘等。那时,先生对这些名医的讲习班从未缺席,并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完善自己的中医知识。

年,先生有幸拜在当时名老中医蔡程潜(澄海“大娘巾”蔡氏嫡传后人,岭南著名妇科名家)的门下,本想日夜侍诊其左右,潜心研究中医。奈何当时因家庭经济不景气,迫于生计,先生只好到汕头同平腰果厂做工人。虽求学之路坎坷多磨,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中医中药的学习,只要一有机会,便争取时间前去聆听蔡程潜老中医日常诊治心得和对中医理论的独到见解。

到了年,先生到汕头市药材支公司海平药店从事保管员工作,负责中药材的加工炮制、贮藏、养护、验收以及真伪鉴别。年被提升为该店负责人。年,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中药材市场,先生在汕头药材站任中药批发部负责人,一干就是十几年。虽匍匐于药材加工与营销的第一线,但始终不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直到年,这个特别的年份,天时地利,先生与汇群中药的陈少群董事长有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对汕头乃至中国饮片的方向与出路做了深刻的探讨,那一年的秋天,汇群中药迎来了这位尊敬的长者。天假因缘,年4月,我终于在汇群中药遇到这位人生的重要导师,也开始了我的漫长专注的中药学习生涯。

治学严谨循循善诱

先生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着实可惜!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所建树的名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对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就应该认真读,重点读、细读、精读。先生主张背诵一些经典著作和经典条文,他能流畅地全文背诵《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伤寒杂病论》及许多重要注家注本。

中年以后,先生根据自己经验体会和阅历沉淀,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囿于背诵,但又不可不背诵,应该有重点的背诵。《晋书?杜预传》有云:“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先生对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的授课是很严谨,他说这不仅是科学态度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问题。他自己订立了二条:①好读书,必求甚解。见重点,则作好笔记,加深记忆;有疑义,则反复查证,务求明辨。不作采菊东篱之陶渊明。②谨授课,必有准备。讲原文,则主题明确,论之有据,作分析,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要学传道解惑的韩昌黎。

先生还善于总结,比如对中药的外观鉴别,还特别总结出鉴别四步,这种种鉴定方法,学问之深厚,没有涉猎其中的人,根本不知其深奥之处。初学之时,常常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恐怕我此生都未能尽学,但想想先生的求学精神,顿觉惭愧,亦深感中医中药的传承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责任,于是便决定继续潜心求学,不敢有丝毫疏漏……

有一次,我问“紫丹参”是指什么。先生说,“紫丹参”其实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丹参的肉质偏紫色,所以叫做紫丹参,中医有色赤、紫者入血分之说,所以紫丹参有活血化瘀、宁心安神的作用;第二种情况是,丹参原植物有白花和紫花之分,开紫花者名紫丹参;第三种情况是丹参的一种伪品,也叫紫丹参,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草或褐毛甘西鼠尾草的根,这种不可做丹参入药。

说起丹参,先生神情凝重,他说,目前市场上丹参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丹参的道地产区是山东平邑,其皮红肉紫,有效成分丹参酮都在0.4%以上,而市场流通的丹参主要是在河南、河北栽培的,其根粗大,肉质饱满,但皮显浅红色,断面灰白色,有效成分丹参酮都在0.2%以下,药效较差,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从中药提取厂低价购得提取过的药渣,染色后又在市场流通。试问一下,一个心脑血管淤阻的病人,吃了这个丹参,后果怎样,真是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我问先生,现在的何首乌为什么没有书本描述的特征“云锦花纹”?先生点了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的说,何首乌之前为野生资源,其云锦花纹非常明显,有效成分非常高,现在资源匮乏,大量的栽培品就应运而生。何首乌种植年限必须是3~5年,最少也要2年,现在的农民为了追求经济价值,每年8月份开始种植,至来年3月份就采挖,种植不到1年的何首乌跟地瓜没什么区别,充饥倒是可以,若要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难免鞭长莫及。

先生每一次帮我讲解时,总是以点带面,循循善诱,毫无保留,令我茅塞顿开!

虚怀若谷锲而不舍

先生虚怀若谷,善以人之长补已之短,从不存门户之见,他常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勤学,而且要好问。只学不问,无以启思,只问不学,无以明理。要有“每事问”的精神,才能在学识上有所进益。先生虽在汕头中药界已有一定的权威,但遇到自己疑惑的中药,他还是会跟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一起探讨。每遇学生有卓见之时,他不仅热情勉励,而且乐于取其长而增己见。先生经常与药检所、医院的中医药师进行专业的探讨,得到了包括潮州药检所、汕头药检所、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的广泛认可与赞赏。

先生认为,中医药理论深奥,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他每读一部中医药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章一节,一字一句,不敢遗漏。即使读两遍、三遍,也然。我追随先生5年,亲眼目睹他研读中医药专著的时候,如何坚持这个原则,在品类众多的中药品种中,每每我们问起哪味中药,总能准确的说出其出处、真伪、性质等等,如数家珍,几乎大半本药典都已在他脑海中扎根。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中国药物资源丰富,有上万种,如果每天学习一个品种,那也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先生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确实让人感动!

针砭时弊引导行业

先生中医理论深厚,早年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他也在闲暇时也帮人看病,治病救人的例子不计其数。但多年来以来的实践经验,让先生对中药材市场的混乱甚为堪忧。他常感慨地说,这种现状不改,中医将亡于中药,中医将成为一种历史。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找他看病,主诉感冒一个星期,现在仍汗出恶寒、时而恶热,且心烦喜呕,先生脉症合参之后,知道是《伤寒论》所述的少阳病,遂开小柴胡汤原方。第二天,那个病人来找先生,说病没有好转,且心烦喜呕很明显,朋友也把剩下的一付药拿过来,问能不能继续吃。先生迟疑了一下,思索着,此病为少阳小柴胡汤证无疑,为何无效?遂打开病人带过来的药一看,原来里面的一味药半夏为水半夏,而不是先生开的旱半夏!先生愤慨:“因目前半夏资源紧缺,且价格昂贵,很多药店均以水半夏充当,殊不知其功效不尽相同。非但没能治病,反而加重病情!”

有感于此,先生每每告诫我们,中药质量的好坏决定的病人生命的安危,也决定着国粹中医的命运,你们站在药材质量把关的第一线,一定要细心严谨,对于假药、劣药,一定不能让其投放到市场危害人民群众。

先生还跟我们讲了他早年从医的一个故事,当时那位病人症状比较奇怪,就是颠顶头痛、呕吐痰涎,医院检查为内耳性眩晕,西药吃了很多,但效果甚微。先生想到《伤寒论》有这么一段:厥阴病,干呕,吐痰涎,头痛,吴茱萸汤主之。且患者舌苔滑腻,脉弦细,遂毅然投吴茱萸汤:吴茱萸5克,*参10克,生姜9克,大枣5枚。先生胸有成竹地对病人说,吃完5付应该好了大半了。5天后,病人来复诊,说吃了5付药,如石沉大海,症状一点都没减轻。先生思索了半天,此证明明是吴茱萸汤证,怎么会没效果呢?莫非是病重药轻,遂将吴茱萸的量增至10克,嘱咐病人再服5付。5天后病人没有来复诊,先生想着,大概是病已经好了吧。一个星期后在街上偶遇这个病人,他说吃了3付药没有效果,就没有吃了,剩下2付还在家里。先生当时羞愧难当,问是不是药比较苦而不想吃,病人说药不苦,甘甜而有点辛辣。先生觉得奇怪,吴茱萸味辛辣而苦,一般煎煮之后是难以下咽的,为什么煮之后是甘甜的?是不是吴茱萸这味药有问题。先生想明白个究竟,于是到病人家里看看剩下的2付药。打开一看,确实是吴茱萸,没错啊,遂拿几粒在放在嘴里嚼嚼,确实一点味道也没有,先生这才恍然大悟,这是吴茱萸被人提取之后的残渣。于是告诉这个病人,还是用原先的处方到比较有名气的药店去抓药,结果病人吃了3付就好了一大半,调理半月而得痊愈。说到这里,先生情绪有点激动,痛斥那些昧着良心销售伪药、劣药的不法分子,也对市场流通无序和这种恶性竞争感到愤慨和无奈。

先生虽对目前中药材市场混乱忧心忡忡,但也没有心灰意冷。经常奔走呼号,与医院、诊所、药店相关人员探讨中医药的现状和寻求解决的办法。很多诊所的医生非常赞成先生的看法,并时常邀请先生对其所经营的药材进行质量确认。先生也知道很多中药种植存在问题,就像何首乌一样,须大力支持搞药材种植基地,今年8月份,汇群中药就在高州建立了亩的何首乌种植基地。

先生虽致力于中医药行业,但对现代科学技术也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